采購批量太大,有可能造成積壓;反之,會增加采購次數,增大采購固定費用。因此,企業在采購前,應根據各方面的情況,【智風績效】建議采用科學的方法確定合理的采購批量,以降低采購成本,增加企業利潤。
一 、采購需求數量的計算過程
1.毛需求:毛需求量就是項目要求的物料數量。
2.凈需求:凈需求量=毛需求量-現有庫存量-計劃入庫量,在物料需求的計算過程中,將安全庫存量從現有庫存量中減去,或將安全庫存量加到毛需求量中。但只能加一次,以后會永遠在庫中,直至產品的生命周 期結束。設置安全庫存的目的是為了補償需求的波動,即需求預測的誤差。對物料需求計劃系統來說,產品零部件的需求量是由生產計劃大綱計算出來的,是確定的數值。安全庫存量的大小數值大約是以緊急訂單周期乘以平均一天的消耗量。3.確定訂單下達日期和訂單數量計劃:下單日期=要求到貨日期-認證周期-訂單周期-緩沖時間,下單數量=凈需求量。4.補充說明:(1)訂單周期。訂單周期也就是訂單執行時間,包括從訂單制作到物料入庫時間。主要由以下四個部分組成:訂單擬制審批時間、供應商備料時間、供應商加工生產時間、送貨驗收入庫時間。對一些穩定供應的物料,可把庫存設置到供應商庫房里,要貨時供應商直接送貨,如此可以大大縮短訂貨周期。(2)訂單數量。對于較為穩定的生產需求,訂單數量可取值為平均相鄰兩個訂單下達間隔時間里物料的消耗量。
二 、最佳采購數量的決定:一般來說,采購數量的決定可由下列計算公式得出:本期應購數量=本期生產需用物料數+本期末預定庫存量-前期預估庫存量=前期已購未入庫數量但在企業采購的實務操作中,采購數量的決定還應考慮數量是否適當,是否使采購成本與庫存成本最低。因為一次大批量購進產品時,庫存量會增加,從而導致庫存回轉率下降;反過來說,減少采購量時,雖然可以通過減少庫存量 降低庫存管理所需的費用,但是,隨著訂購次數的增多,訂購所需的費用也會相 應提高。基于上述原因,我們必須從這兩者的相對關系中尋求一種總費用(總成本)處于最低限度的適當批量。
訂貨處理成本隨每次訂貨數量(按單位數平攤)的增加而下降,因為只需要較少的訂單就可以買到相同的全年總數。而存貨占用成本則隨每次訂貨數量的增加而增加,因為有更多的商品必須作為存貨保管,且平均保管時間也更長,這兩種成本加起來就得到總成本。當訂貨處理成本及存貨占用成本的總和即總成本在最小值時,即是最適當的采購量,又稱經濟訂貨批量(EDQ)。當企業按照經濟訂貨批量來訂貨時,可實現總成本的最小化。